京港變局乍現 政經交鋒未息

踏入2022年12月,北京的防疫政策一夜巨變,清零名存實亡,封城封區解禁,健康紅碼消失,老百姓突然嘗到久違的自由,卻也迎來了一波凌厲的新冠感染大爆發,醫院擠滿病患,停屍間遺體堆疊。這次防疫政策大逆轉,與連串外交姿態調校,以及宏觀經濟措施同步出台,反映北京正全面調整其國策路線,重振經濟似已成為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的首要目標,但二十大前後的政治角力餘波未了,政經路線的交鋒在2023年相信還會不斷出現。

與此同時,香港的政局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。特區政府一貫地落力執行北京制訂的港區國安法,對蘋果日報案寸步不讓,儘管被告黎智英獲終審法院批准,聘用英國資深大律師出庭,前律政司長梁愛詩亦認同終院裁決,認為符合《基本法》和《國安法》,但特首李家超在裁決頒布後立即宣布提請人大常委釋法,同時拒發簽證,誓要阻止黎智英聘用英國大狀,此一政治忠誠表現,雖獲港澳辦、中聯辦等支持,卻得不到人大常委會的正面回應,釋法與否一直懸而未決,造成了罕見的尷尬局面。這次京港取態分歧,反映北京對港政策為追隨國家外交及經濟策略需要,也進入了調整階段。

令外界對中國經濟重燃盼望

北京的防疫政策突然大變,導火線相信是政治因素,即全國多個城市爆發群眾舉白紙示威,抗議封城封區太久太密,嚴重影響民生,顯示民眾已集體抗疫疲勞,累積怨氣甚深,原先以清零為目標的政策已無法執行,調整事在必然。「新十條」迅速出台,從時間和內容上看,主要考慮是全面解封,盡快恢復經濟生產和民生消費,解決二十大召開前積下來的危機,為二十大後的政治班子打開新局面。

防疫新政策出台前,北京在外交上積極緩和與西方的關係,習近平親自出席國際峰會,向西方元首釋出合作信息,撤消對澳洲的貿易禁制,其後又召回捅了馬蜂窩的駐英使節。在宏觀經濟方面,央行和國營銀行向大型房地產企業注資,穩住了垂危的樓市,領導層又公開表示支持網絡平台企業,改變了過去一年不斷加強管控科網企業的口徑,共同富裕的口號也低調處理。這些信號出台,明顯是為了令外界對中國經濟重燃盼望。

不過,防疫政策急轉彎,欠缺鋪墊和配套,引起的危機相當巨大,其一是國民注射疫苗加強劑的比率偏低,尤其老齡人口連一半也未到,全面解封後新冠病毒迅速擴散,欠缺保護力的民眾容易出現重症,醫院難以應付短期内急增的重症病人,許多本來可以挽回的生命勢將一去不返,這個悲劇在新政出台後兩個星期便成為事實,令全世界震驚不已,許多關注中國的人都在問,中國的舉國體制向以執行力著稱,為何在防疫退場上會如此草率粗疏?

其次,國家媒體為了解釋新政策,安排官員和專家講話,把新冠病毒說成毫無威脅,不用擔心,甚至不叫新冠肺炎,改稱新冠感冒,這些說法與過去三年反覆宣傳新冠殺傷力巨、後遺症多,可謂南轅北轍。老百姓很自然會問,若新冠病病毒變種後已不足懼,過去數月那些封城封區、強遷隔離、禁止出行、撲殺寵物等嚴苛措施,到底是為了什麼?

調整治港方針政策

防疫政策一夜突變,客觀效果就是令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,影響相當深遠,沒有資源離開的,只能以各種各樣的躺平來消極抗議,有經濟條件的卻會積極「潤」(run),把資金和家人送出境,令二十大後的穩定經濟措施能否奏效平添變數。加上二十大前後的官員大執位,造成了許多重要政策由新官主理,其經驗與能力是否足以拆解當前危局,也是未知之數。還有,共富的政治目標與創富的經濟方針能否調和、如何調和,亦有待觀察。這些都將成為2023年分析中國走向的重要指標。

中國的大氣候,直接影響香港的小氣候,這是分析香港時局者的共識。二十大後北京的治國措施既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中央的治港方針政策也必然會有所調整,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特首提請中央釋法,會忽然吃了一記悶棍。黎智英是否聘用英國大狀,本來並不重要,在國安法指定法官監理下,誰當辯方大律師都不影響案件勝負,但特區政府卻要千方百計阻止,層層上訴至終審法院,終審敗訴便尋求釋法,不顧終院尊嚴與法治精神,這明顯是出於中央治港官員的指示,作用是向高調關注黎案的美國白宮表態,香港問題不容西方勢力插手!但如今北京調整外交政策,戰狼暫時退場,換上親和合作姿態,既要修補親俄致疏遠歐洲之誤,又要減慢美中經濟脫鈎步伐,換取時間空間發展自主科技,此時此刻,在香港問題上該向西方發出什麼信號,便須重新思量。

▌[ 守望]作者簡介

劉進圖生於香港,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,學會追求良善、自由和責任。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,思考社會公義。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,先後任職於《信報》及《明報》,切身體會「無信不立」、「兼聽則明」。2014年2月遇襲受傷,病榻上總結心願:「真理在胸筆在手,無私無畏即自由」。

最新內容

你也可能喜歡